工商、質檢、食監、藥監、知保,這幾家各自擁有部分市場監管職能的部門,終于合并組建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至此,統一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系從體制上予以確立。這是新時代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是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塵埃落定之時,老的機構劃上了休止符,新的機構開始運轉,然則,機構存廢、個人去留,關乎吏民生計,不可不深思而細察。效前人之法,乃設三問,自作三答:
第一問
質量還重要嗎?質量工作是否削弱?
質量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轉型之要。廟堂之聲,言猶在耳。十八大以后,中央對質量之重視、質量對未來發展之重要,可謂前所未有、無以復加。決不會因一個機構的整合而消于無形。一夜之間,質量不再重要嗎?
是否質量之重要,非得要專設主管質量的部門,抑或非得要在機構名稱中冠以質量二字,方足體現?
非也。質量不是今天才顯得重要,而是從來都很重要。正如古時未必有市場之稱謂,然必有市場之形體,亦有市場之內涵。不管有沒有發明市場這兩個字,它都在那里,不離不棄。只不過,在中國經濟轉型的特定時期,由于傳統優勢不再、傳統動能衰竭,方使質量的重要性得以如此凸顯。
質量是歷史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最底層的需求,是事物最本原的屬性。質量,實質上不是一個管理學名詞,也不是一個經濟學名詞,而是一個哲學名詞。
君不見,十八大報告提出,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實為當今中國發展的核心要義。
所以,大不必認為,沒有專設質量部門,沒有冠以質量稱謂,質量就不重要了。
再進一步說,質量工作有沒有削弱?由前述而推論,沒有專設質量部門,也不能證明質量工作必然受到削弱。質量工作強弱與否,不取決于是否有一個單獨的部門,而取決于是否有一個共力的機制,有一個聚力的體制。
歷史經驗反復證明,由一個部門單管的事情,是很難管好的。因為只是你的事情,與他人無關,則無人愿管。
有人或許反詰,一個部門單管,這不正好解決權責不清、九龍治水的弊端嗎?
有道理。但前提是,這樣的事項是能夠單獨剝離出來的,比如戶口登記、司法判決這些事情,確實只能由一個部門管才好。但質量恰恰是無法單獨剝離出來的,它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天然屬性,萬物皆有質量,如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大氣質量、環境質量、教育質量、黨建質量,乃至生活質量、發展質量,單靠一個質量部門上管天、下管地,現實嗎?
既然不能,那就回歸于質量的本來屬性。而從監管角度看,能夠實施有效監管和調節的,就是市場交易活動所及的產品、服務,也可稱為商品質量。
正因為如此,質量監管的范疇,與市場監管的范疇大致相當。
在市場綜合監管范疇內管質量,可以打破過去質量監管的碎片化格局,打通監管鏈條,整合監管資源,形成監管合力。
第二問
如何抓質量?
還是要回到那句老話,質量不是管出來的,而是生產出來的。也就是說,不是靠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一個監管部門、幾名監管人員就能管好;而是靠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靠市場機制所驅使的千千萬萬個市場主體的自律自洽行為來實現的。
毛主席說,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質量管理成功與否,決定于市場的偉力,其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市場主體之中。
只有將認識回歸到質量的本原,根植于億萬市場主體匯聚起來的市場偉力,才能真正管好質量。
第一,用市場的思維來管質量。
從根本上說,市場行為的前提是收益高于成本的預期。市場是有成本的,企業有成本,消費者有成本,監管部門也有成本。不慮成本、不計成本去抓質量,只能管得一時,管不了一世。
從企業角度講,質量管理須基于企業的經營狀況,如果用于質量的投入成本大于所獲收益,則企業失去積極性;從消費者角度講,質量體驗須基于個人的財務狀況,如果用于質量的投入成本大于增量體驗,則消費者選擇性價比最高商品;從監管部門角度講,質量監管須基于政府的權責配置,如果用于質量的監管成本大于監管能力,則監管部門選擇規避或轉嫁成本風險;從國家角度講,質量提升須基于社會的經濟條件,如果用于質量的成本大于經濟增益,則國家須承擔社會壓力和道德風險。
不管從何種角度講,質量決不是抽象的所在,而是現實的需求。市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社會的治理成本都會隨著市場和社會的自然擴張而自發增長,降低成本是唯一選擇。而降低成本的方式,一是擴張型,二是坍縮型。前者依靠規模增長而降低單位成本;后者依靠減量活動而降低單位成本。降低成本的途徑,一是技術進步,二是管理創新,三是部門整合,四是減員增效。
第二,用市場的機制來管質量。
市場天然存在由競爭而致的優勝劣汰機制,只不過勝劣之分,取決于何種因素而已。在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過程中,勝劣之天平,逐漸轉向買方的需要和判斷。而買方的需要,日益注重更高品質的體驗;買方的判斷,日益需要更加專業的信息。
在這種情勢之下,如果沒有通過互助和共治所建立的信任機制,依賴可信、透明、暢通的信息流傳遞,來引導市場主體靠提升質量來贏得競爭優勢,勢必會造成欺詐,進而不得不通過加重監管來“矯治”,進而又由于監管的加重而增加社會成本并降低市場活力。
過去質量之所以難管,最大的問題是市場機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存在制約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瓶頸障礙。最大的短板是市場信任機制不健全,進一步從根源說,是市場信號傳遞機制不健全。由于缺少透明高效的評價機制、公認權威的評價結果,導致市場信號缺失或扭曲;進而由市場信號失真,導致市場行為失信、市場主體失范。
缺少信任機制將帶來災難性后果,因為市場交易從本質上說是互信行為,每個人作出交易的決策是基于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如果沒有適價便捷取得信任的途徑,就會陷入人人都要自證清白、全價質押的困局。
建立信任機制,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市場失范問題,讓市場在信任的基石上,依靠信息流將碎片化形態的信息孤島串連為傳導反饋鏈條,將天然存在的個體趨利行為整合為整體一致的趨利行為,形成基于自洽的優勝劣汰機制,增強市場自我完善的內生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于打通供需信息脫節的隔閡,建立供需有效對接的機制。
第三,用市場的手段來管質量。
市場的手段,就是市場主體共同采用的規則和辦法,說到底,是賦予其生存發展與否的機會。而這種機會,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是準入,對于市場主體來說是信譽。在簡政放權、放寬準入的趨勢下,市場信譽至關重要。市場信譽,就是市場主體的對價方,愿意與之交易、合作的基礎。除了因為供需變化產生的顯性“僵尸”外,市場上其實還存在信譽不彰的隱性“僵尸”。這些隱性“僵尸”寄身于江湖,因為信任機制不暢而難以為人辨識,但一旦碰上足以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害,出清這些“僵尸”,是市場監管的首要任務。為此,須用好以下手段:
一是信息化平臺。市場信任機制的建立,須基于信息流的傳導。全過程、可追溯、透明化的信息化平臺,是質量管理和市場監管得以有效實施的前提。建立企業信息公示平臺和社會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是近年來屢見諸報端的目標,希冀通過此番機構改革能加快實現。《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關于市場監管總局的職責就有“統一登記市場主體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機制”。
而信息化平臺能夠發揮應有作用,須解決好統一歸集、高度共享、足量信息和數據質量等問題,推動信息化平臺與市場主體對接共享,而不是僅僅存于監管部門,這也是市場思維的體現。
二是差別化管理。獎優罰劣,揚善懲惡,是最道義、也是最經濟的監管方式。讓優劣不等的市場主體,享受寬嚴不等的監管待遇,而且寬嚴差異、褒貶差異的落差越大,由此驅動市場主體自我完善的“勢能”便愈大。這是監管部門借助市場偉力的根本所在。
過去,不是沒有提過分級分類管理,只是這種差別化管理,要么名不符實,要么隨意性太大,要么差異過小,不足以帶來對原有格局的沖擊和變化。今后,在保證監管部門公正執法的前提下,施行“守法零負擔”“違法高罰金”政策應該成為常態,真正讓“守法者處處通行,違法者處處受限”。
三是第三方治理。離開技術支撐的行政監管,只能停留于查驗標簽、證照這種形式化執法;而隨著技術進步,監管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沒有專業化的技術機構支持,監管部門要么只能局限于形式化執法,要么被迫自身參與或供養技術機構從事具體評價活動,不管怎樣,都將陷入微觀管理的泥淖,免不了“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尷尬。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市場分工的必然,也是市場監管的正選。由此,監管部門選擇第三方機構合作,采信第三方的評價結果,作出監管決策。而作為第三方來說,不但只為監管部門提供技術支撐,更可以為市場主體提供專業服務,幫助其提高自身素質。
第三方治理的好處在于,監管部門不必把主要精力放在監管千千萬萬的微觀企業上,而只需重點監管數以百計千計的第三方機構。借助這些機構將監管要求傳導到企業身上,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種化繁為簡、取中就易的方式,是應對監管壓力倍增的不二之選。
質量監管部門并入市場監管部門,并不意味著質量監管職能的消減,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責明確寫道“組織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負責工業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監管,統一管理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工作等”,一言而概之,是“市場綜合監督管理”和“市場監管綜合執法”。質量監管當然是其中重要一環。我們迎來了大市場、大質量的新格局。
新格局下管質量,首先要樹立大市場、大質量的理念。著眼于大市場的架構,拓展質量監管的方式,深化質量監管的層次,圍繞大市場格局構建大質量機制,讓大市場支撐大質量,大質量引領大市場。
其次,要合理配置質量監管職能。按照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在吸收整合原質檢、工商、食藥監部門的監管職能的基礎上,打破以往“切段分塊”式的配置定式,探索按功能劃分的配置方式,建立起信用管理、風險管理、過程管理、后市場管理等條線相互融合的監管模式,打通“廠門”“店門”的隔斷,將質量監管職責內嵌于各個相關監管職能機構之中。
其三,要充分利用大市場監管資源。以大市場監管平臺為依托,來強化質量監管職責,充分利用市場綜合監管和綜合執法的資源,解決以往質量監管存在機制、資源、能力等方面的瓶頸不足。包括:市場主體信息公示與共享平臺、綜合執法平臺等。
其四,要有效運用質量基礎設施。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設施(NQI),在大市場監管平臺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過去放在質檢部門,一方面其作用發揮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工商、食藥監執法又缺少技術手段,造成一邊吃不飽飯、一邊使不上力的局面。現在歸入大市場監管部門后,正好可以派上用武之地,使國家投入巨資建設的質量基礎設施全方位地支撐市場監管和經濟運行,借助大市場之力,推動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健全第三方認證采信機制,加快推進藥品藥械認證、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認證等工作。一句話,NQI并非我們的法寶利器,NQI的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泛在化才是。
大市場與大質量,是機構改革帶來的新課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認真作答。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監管對象和人民群眾是閱卷人。交出一份不算太差的答卷,是每一位圈中人的職責。
若單就自身處境而論,在變遷的時代面前,每一個人都只能順時代潮流而動,都不過是匯入這滾滾洪流的一朵浪花。但值得慶幸的是,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我們已經邁出這一步,我們所從事的事業,一定會因改革而更加偉大!我們每個人的際遇,終將因改革而收獲紅利。當然,這種豪言壯語并不都適用于追求職位、功名的個案。
為保位子而爭,位子終有可能一朝失去。
惟其不爭,天下莫能爭。
來源:微斯言